close

#164

為一種慢性、復發性、嚴重性的皮膚黏膜自體免疫水皰性疾病,

名字聽起來很嚇人,而疾病本身又是如何呢?今天我們來了解

天皰瘡

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~天皰瘡~

一、好發族群、原因:

50~60歲中年人

患者自體B細胞產生抗體,攻擊皮膚細胞之間原本負責連接的橋樑:

細胞間隙蛋白質,

使其受到攻擊後變成一塊塊獨立的個體,無法連在一起,一碰就破皮、起水泡。

 

二、症狀(圖一)

1.形態一:尋常型:

突然出現清澈小水皰,極易破裂,易出現於口腔內膜、頭皮、鼠蹊部

 

2.型態二:增值型:

發於摩擦部位,如腹股溝、手肘,糜爛處成乳頭狀增值,易有惡臭

 

3.型態三:落葉型:

不易被發現,脫屑結痂性糜爛的病兆圍繞紅斑。

好發於皮脂腺旺盛部位,除水泡外,另有大片葉狀脫屑,故得名。

日光或高溫或導致惡化

 

4.型態四:紅斑型:

脫屑及痂皮,好發於皮脂腺旺盛部位,

可持續穩定多年或演變成廣泛落葉天皰瘡

圖1.PNG

三、診斷(圖二)

1.Nikolsky氏現象<1>

按壓正常皮膚,沿水平適當加壓,因表皮層非緊密結合,易剝離裂開露出紅色糜爛,有時會流出清澄的分泌物

 

2.Tzank smear<註2>

常見診斷法,於水皰底部以刀片輕刮,採取樣本於玻片,以吉姆薩色法<3>,可見松解細胞

 

3.實驗室檢查:

可見白血球增高、嗜酸性白血球增高、血清蛋白降低、電解質不平衡、貧血、紅血球沉降率加速等非特異現象

 

4.皮膚切片免疫螢光檢查:

切片須為24小時內的新病灶,用以與其他水皰作區別

圖2.PNG

四、併發症(圖三)

1.全身燙傷脫皮

2.血漿流失、細菌感染

3.大面積脫皮

 

五、治療(圖三)

1.口服皮質類固醇

2.免疫抑制劑

3.內服抗生素

4.單株抗體生物製劑

圖3.PNG

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若無及時治療,嚴重者會有繼發性感染,甚至死亡。

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75%~

 

重大傷病卡持卡有效期限:永久

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<1>

Nikolsky氏現象:

尼氏征,又稱棘層細胞松解現象檢查法

 

<2>

Tzank smear

組織細胞學檢測

 

<3>

吉姆薩色法:

一種用於染色體的染色法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郭士銘 的頭像
    郭士銘

    士銘的部落格

    郭士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